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带女儿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带女儿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内有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在国外,主要靠微信联系,这样幸福吗?
孩子在国外
可能很有成就感
但是几年才见一次面
真的很孤单
侄子清华毕业
微软就职工作
后被派去美国
如今已七年多
哥嫂孤单寂寞
想念儿孙见面不得
只能微信联络
忍受亲情折磨
如在国内照样洒脱
浓浓的亲情包围着
经济条件也不错
中国乃泱泱大国
干嘛要去美国
父母的快乐哪去了
很早就看到这个提问了,我不太想触碰,不知道如何回答好。经过几天的思考,回味内心真实感受,我肯定地说,微信联系一定没有经常见面的幸福。
今年的7月17日,我回国整整四周年,华盛顿机场与儿子一家告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
与儿子分别后的日子,互相是牵挂的。他担心我的身体和情绪: 回国后一日三餐,能否保证不懈怠?与老朋友们还能联系上吗?他怕我无事可做,太孤独寂寞。
儿子的担心很准确,我早已把三餐改为两餐,吃的不太认真。很多老朋友已搬家、投奔子女或进养老院,完全失去了联系。我不善交际,很难发展新朋友。好在加入了头条,每天有了事可做。
我担心儿子的工作不要太累了,偌大的房子,工作之余,要养花除草,扫雪遛狗,事情很多。还有一双儿女,需要日夜养育。中年人的担子太重了。
感谢现代文明带来地福祉,让我们远隔千里万里,也能隔屏相望,聆听到每一句亲切地话语,感受到每一次深情地呼吸。
在不能亲自见面的情况下,***是最直接,最具体,感受幸福的方式,不然,又能如何呢?
90年代初,我妻子第一次出国,我们是靠写信联系的,偶尔偷打院长办公室电话,长话短说,不敢多聊。
每次在***里,听到孙子孙女叫我一声爷爷的时候,从心底感觉到幸福,即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也感觉到了温凉,不再烦燥。
父母在不远游。一句古语,道出了子女远离原生家庭的心酸。为了子女有远大前程,父母又不想成为儿女的羁绊,只好忍受分别之苦,思念之苦,生命之苦。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古老的话题,无人化解。有时候感觉离别也是一种美好,吃到美食美酒时念叨儿孙,看到大雁南飞时思念儿孙。
相信总有一天,科技发达,人们能穿越时空隧道,像手机信号一样,瞬间穿过大洋彼岸,与亲人们欢聚一堂。
那个美好幸福的日子,我们这一代人赶不上了。
在凄美如歌的牵挂中,走进黄昏,耗尽余晖,也是一种无奈无悔的幸福吧!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潜意识里就是希望那些子女在国外的父母们都不幸福对吧?似乎唯有证明了这一点才可以找到若干摆不上台面的心理平衡甚至虚幻的优越感。
可是我们每天在头条上都看到些什么呢?大量的婆媳矛盾,原生家庭矛盾,兄弟姐妹矛盾,亲戚相扰矛盾,所有矛盾归纳起来无外乎父母重男轻女啊、女方计较彩礼啊、妈宝男不体谅妻子啊、给父母养老的烦恼啊、儿媳妇嫌弃婆婆啊、婆婆多管闲事啊等等一地鸡毛……相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发生在子女没有出国的家庭中,否则哪儿来机会出现这么多近距离的磕磕碰碰呢?那么,请问鼓吹一家人窝在一起的人们,有谁喜欢这种彼此抱怨消磨内耗的生活状态?
一家人窝在一起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无怨无悔地互相包容、宁愿多做一些自我牺牲以换取整体的和谐呢?
有人试图证明多生孩子才能老有所依,然而现实中偏偏大量存在养育了众多子女的双全老人却无处投靠甚至被子女踢来踢去的例子;有人很想论证培养出学霸的家庭有多么失败而拥有学渣儿女的父母是何等的享受天伦之乐,可现实中有几对父母愿意自家有个总也长不大的啃老的孩子并以此为自豪?普遍的不都是暗暗地较劲儿攀比,包括目前冒出来这种非要说人家把孩子送出国就葬送了幸福的论调,骨子里不依然是一种攀比吗?怎么着我都要找到优越感,哪怕一辈子混得蔫不叽啦的,到老了也要看看那些曾经得意过的人们的笑话:哼哼,我有孩子跑前跑后伺候照顾,你们这些自以为风光过的人只好忍受寂寞啦!
其实说穿了,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会既有优势也有遗憾,最初让子女选择哪一条路往往都是情势所逼,没有几个人有看穿一生把握一切的本事,大家都是走一走看一步,只要是本着正面的进取心积极努力了,都值得鼓励。没有哪一种是绝对好或坏的。至于每一种选择带来的潜在忧患,当然都得自己承担后果,人生就是这么无奈,一个有着正常心智、能够做出正常判断的人,既不要羡慕嫉妒别人,也不要等着笑话别人,一颗平常心过完自己的几十年就是圆满——哪怕这一生充满了困扰、辛酸、不如意!
答:有利有弊。
1、在身边不一定幸福,贴费保姆,吃力不讨好的实例比比皆是……
2、越洋***不一定不幸福,孩子自力更生,高瞻远瞩,放眼世界,见多识广,提供父母富足的生活***。
我们是大学校区。小孩儿在美国。或澳大利亚的特别多。国内就剩下两个老人,知道他们小孩在外国生活的很好,有的是在大医院都有很好岗位,有的开有自己的诊所。有的在学校教书,大部分人都是外国国藉,过着挺体面的生活。他们也曾经为小孩有出息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说起到外国度***,去到那里去游玩,交通方便,饮食卫生等,好像到了天堂一般。我们没有小孩在外国而抬不起头来。
至于他们是否幸福,我们只看见光鲜的一面,内心幸福不幸福是见不到的,通过微信联系那是肯定有的。根据我与女儿的联系频率来看,一定也是越来越少。甚至烦气过多联系。
高主任,有次跟我说。他和张教授一起去澳大利亚看儿子。原来是***住一个月的,后来半个月就回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澳大利亚生活了这么多年。小孩儿饮食习惯都完全改变了。做这些中式餐饮。非常的不喜欢。因为没营养。不好吃。两个大人要上班。小孩子有上学的,有上幼儿园的,最后剩下也就两个老人在那里。去玩也不熟悉地方,而且澳大利亚。生活区域都很散。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地方。只能在家呆着。还不如在国内自己的老窝里头住的自在。
小孩在外国生活久了。回到国内。好多东西都不习惯了。虽然每年都有一次探亲***。回来到处逛逛吃吃。很快就选择回去。对老人的身体也没有帮助,对精神也没什么安慰。也就是看看。有什么事只有请单位的人来帮忙。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老年的尊重。已经大不如以前。这些人更注重自己。能够保持电话联系,经常来看看。那就是已经做的非常好。
女儿去国外我应该嘱咐什么话?
我有出国留学经历,说说出去的感受。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都是说外语,很没有归属感。
所以第一,是需要有一个新社交圈,这个要看个人性格了。在国外不要轻信别人,即便是国人也一样,自己人欺负自己人最常见。
第二,照顾好自己身体,外国医院很贵,而且需要预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病。感冒发烧的就别去医院了,不是让你回家喝冰水,就是让你喝冰可乐,带点药过去才是正经。但要搞清楚留学的国家允不允许带,有的药是不允许带。不然过不了海关,还有很多麻烦。
第三,就是多和家里联系,多了解女儿生活,有什么事情才会第一时间告诉家长。
第四,好好学习。毕竟留学还是为了学习。
第五,注意安全,有些国家很乱,晚上尽量少出门,没有中国这么安全的,半夜还敢出门。
基本就这些事情,没什么特别,去了国外总得适应一下。注意事项不分先后,只是想到哪就说到哪了。
如果你老了,儿女们要带你定居国外,你愿意吗?
首先不願意:
一,干好万好不如家乡好!乡音难改,家乡难离!山好水好家乡好,山清水清家人亲!
二,到外国去吃不好,睡不好讲不懂!听不懂!
三,治安不好,抢劫多!
四,玩一下可以,定居绝对不行,我2011年夏天到欧洲十四国旅游过,巴黎,意大利,治安蛮乱,端士吉普寨人蛮多很可怕!
总之,坚决不去外国定居,干好万好不如我大中国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亲如一家!
这正是:
中国是我家!
终身不离它!
外国转一转!
立即打回转!
谢谢邀请!当我老了,自己又需要儿女们来照料,而他们又远离家乡定居国外,只要能使他们安心地工作,去哪里都可以。
但是,对我个人来说,住惯的坡不嫌陡,在好的地方也不如自已土生土长的地方,尤其人越老越思念自己的家乡,何况又是在国外,除自己亲人外,再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偶尔想沟通一下自已又不懂外语,茫茫人海中,几乎找不到自已的一点点回忆,所以越发觉得孤单了。
不管怎样,为了儿女们的一切,自己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谢领导邀请!
我愿意随儿女定居国外。原因有两个:
首先,这是儿女的孝心、有能力的表现。跟随儿女定居国外,儿女们可以放下心来努力工作。老人在身边,日常生活儿女随时可以照顾,相比老人在国内,儿女工作不是很踏实,少不了牵肠挂肚。
其次,中国人到了老年都有落叶归根的思乡情节,年青时在外打拼,人老了回到老家过田园生活,安度晚年,漫漫老去。土里来土里去。其实,在哪里度晚年都行,只要不给儿女增加负担,在国外定居,也可以看看外国的生活,感受一下别国的风土人情。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了儿女,牺牲一点思乡的情节吧,儿女们也不容易,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带女儿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带女儿海外生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