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外生活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海外生活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西方与我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肯定有很大差异。
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
中国有些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讲道理VS具体指导
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谢谢你的邀请。
根据我的了解,西方与我们的家庭教育相差很大.
一、最大的区别我觉得是西方家庭注重“个人”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应该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更加注重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掘孩子的潜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巴菲特,他是世界前几名的富豪,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投资学家。按中国人的常理来说,他应该让他的孩子去学经济、金融,教会他的子女如何去投资、理财,为他的子女继承他的财产,接手他的公司做好准备。
然而事实是:他的大女儿苏茜是奥马哈一家针织品市肆的老板;大儿子豪伊是伊利诺伊州的一名一般农场主;小儿子彼得是纽约的一名音乐家。他没有培养一个孩子去华尔街做他的继承人,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据说他的大儿子曾经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大笔债。在他母亲的劝说下,巴菲特才买下了一个农场,然后租给了他的大儿子经营,并且必须按时交不菲的租金。
二、而我们中国家庭培养孩子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孩子的教育时刻围绕着这个中心,即认真、努力的学习,将来考上重点大学。甚至把孩子未来的职业都设计好了,然后不断的往这个方向引导。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帮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会理直气壮的说我是为了你好。
有很多的孩子一直走着父母***好的路,并且一帆风顺,也有很多孩子在父母规划的人生路上走得很累,甚至迷失了方向。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也很难说东方和西方家庭教育哪种更好?只能说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国情。严宽认为走极端肯定不好,两者还要互相借鉴一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一点.
中西方文化的思想、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家庭教育上,一定是大不相同的,“中国式教育”最近很多年都是我们一个明显标签,然后我们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是培养一个德才兼备之人。而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是“A person with independent viability”培养独立生存能力的人,从文字理解上,我们的教育方式没有西方的教育方式更贴近实际,更加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出国的原因吧!而通过这次全世界疫情灾难来看,我们所培养的人,一个“德”字,就优越其他国家,有责任、有担当、舍己为人,让我们在疫情面前得到最好的控制,反观国外乱作一团,这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教育上,什么才是重要性!
中西方教育对比
“尊德性而道学问”这一直是我强调的内容,先做人在做事,让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合二为一,拒绝只看分数决定一个人的人品,网上有很多中西方教育的文章或配图,主要突出中国式教育的,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当今的一个重大问题。
西方很多国家的教育方式都是以培养孩子独立为主,从小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自己动手获得各种知识,各种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这种方式的对个人的培养确实挺好,但是通过疫情也能看出问题,那就是当个人认为无法承担的时候,会选择逃避!
我们的家长,包括长辈,都会为下一代子女做长远规划,古代在给孩子做长远打算的时候,都会说“人无志,非人也”!而现在我们长辈给下一***长远规划时,都是,考个好大学,出来找个稳定工作,这2种概念简直天差地别,古代人都知道给孩子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而我们现在只知道为了生活下去,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
国外就是自由,完全的自由发展,至于孩子将来是什么样子,对于家长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将来能否独立,能否适应各种环境生存!
这些也许就是中西方的最大区别,各有利弊,我们必须从社会的发展中积累正确的教育经验,让孩子在未来世界中,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确实会对家庭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真正造成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最大因素是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
西方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主要是起源于60年代科尔曼报告的发布,引发了西方国家普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所以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建立起的比中国更完善的家庭教育体系。
中国在工业时代因为没有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所以导致了中华民族在工业时代的沉沦,所以我们全面的引进了西方的学科教育体系。这就使得中国过度的重视学科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体系的发展。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开始逐步重视起家庭教育,并且开始朝这方面进行引导。但整体来说,我们的家庭教育发展起步晚,在和研究和实践上跟西方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我们的国民整体家庭教育素养相对滞后于西方。但是随着国家和***部门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加上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相信我们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的赶上甚至超过西方的家庭教育。一旦补上了家庭教育这个短板,那么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相对来说就会形成比较好的完整体系。我们的学科教育体系也是从无到有,从逐步引进西方相对比较科学的学科教育体系,加上我们几十年来的自我完善,形成了相对并不比西方落后多少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家庭教育上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逐步加大力度去追赶和完善,也是完全可以补上这个短板的。
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大家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短板,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把这块短板补上,并且完全有可能把短板变成长板。
西方人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很多亚洲人来说,上大学,是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办法,是得到体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只要是没有太大的经济问题,大学是一定要上的,不仅要上,还要千方百计地上好大学。
但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或者是欧洲人,为什么要上大学?他们会说,因为他想从事某些特定职业。在西方,如果你想从事像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就必须得上大学,但并不是所有职业都需要上大学,如果你想从事厨师、酿酒师、园艺师这些职业,就完全没必要上大学。大学教的内容,和这些行业需要的知识完全是两回事。而且,在西方人看来,上大学和社会地位没那么强的联系,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上大学,他们活得也很好,社会地位也不低。
也就是说,亚洲人认为,大学几乎是一个必选项,一定要上,只有上大学,以后才能有体面的生活。而西方人认为,大学只是众多选项里的一个,只有想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才需要上大学。那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吴军认为,这是因为东西方大学的历史传统,有本质的区别。
孩子在国外生活,做父母的退休后留在中国还是到国外一家团聚?
我的孩子刚好是在美国,而且娶媳妇生了孩子,我现在也已经快60岁了,目前的打算是主要在国内生活,跟自己的姐姐,外甥、侄女儿等一大堆亲戚,生活也挺好的,将来如果实在是老得不行了,就找一个好点的养老院,我的经济收入完全可以支付去好的养老院。去美国生活,虽然我们能说外语会开车也适应西餐,但毕竟还是会感到孤独寂寞,也不会强求孩子回来,他的人生就是他的人生,不会为了我们养老強迫他们回来。
子女短期没有回国意愿的话,父母还是尽量试着在国外生活吧。毕竟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叫一家人。
不知道你说的哪个国家,如果是美加,我觉得选择居住在口岸城市就很好。华人聚集区多,生活不会不方便,随时想回国了就随时回去,毕竟在美加的收入对于经常往返中国的机票还是完全负担得起的。
经过一两年的适应后,再跟子女商量以后的生活状态,毕竟国外生活简单,不是每个人都能习惯,尤其是在中国内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
不管怎么说,恭喜你,你是多了一个选择,而不是选择一个就得放弃一个。觉得哪种生活适合你,就选择哪种生活。
取决于这对父母亲的生活能力!如果没有在国外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只能依附在孩子家一起生活,即便你承担了保姆的所有工作,累个半死,终究也不能长久!切记!
想与子女在国外共享天伦之乐的唯一方法就是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自己有独立的住房(可以在孩子家附近),没有语言障碍,可以驾车,可以独立生活,自己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有医保……
其实,这与同在国内生活没区别。现在竞争压力大,孩子们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不错了,适当互相关照一下就好,不要走的太近,不要互相添麻烦,否则难免产生矛盾。
看你想去那个国家了?日本有这个政策,在日本的孩子是独生子的话,囯内的父母无人照顾,要满70岁以上。还有就是在日本的子女纳税要好,而且收入也不错,可以给父母办来日本居住,只要保证不给日本***添麻烦,就可以给父母申请定住者签证的,而且医疗保险可以随孩子一起来交的。在住日本的中国人,如果自己的父母够条件的话,都会给办这个签证的,这样可以来回居住的。等到走不动的时候,就可以与子女一起团聚在日本生活的。
能去还是去国外团聚吧。毕竟一家人在一起能互相照顾一下的,血浓于水呀!你退休了在国内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孩子与你就不一样了,他们好不容易在国外扎下根,能回来嘛?中国人口那么多,找个事做很难。在有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社会精英外绝大多数收入都不高,孩子们回来也受不了。你不出去咋办呀?我家原来住的楼上有一个老太太,她儿子定居家加拿大了,在那有500多平的房子。让他妈去他妈不愿意去,她妈说年纪大了也听不懂人家说的话,还是在家好。不过老太太在国内还有个女儿,她是有人照顾的。要是独生子女这一代真就不好办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生活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生活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